●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邢新会,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常委。
怀着做一名教师的理想,邢新会在日本工作时就一直在想:以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学生,应该怎样做?
回国8年多,邢新会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解答”着这个问题。
“我的实验室和学生在祖国”
作为早期公派日本的留学生,邢新会从1986年开始在日本进行硕士、博士深造,并成为日本第一位正式的外籍 “文部省教官”。但他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我的实验室、我的学生在祖国。
“我回国的理由很单纯,就是希望能为祖国做更多的事情。”邢新会说,“我是农村出来的子弟,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可能是对国家送我出国留学最好的回报。而且,回国可以做得更踏实一些,在国外无论我的科研做得如何好,脚下总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
在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国际合作中,邢新会逐渐感受到“211工程”“985工程”实施后,国内大学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学子的好学精神。在清华做短期高访期间,邢新会找到了“感觉”。2000年,通过“百人计划”,邢新会来到清华化工系,并很快融入学校的氛围。
最初的两年,他沿袭了在日本时的科研思路。但在2003年,他的科研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年,邢新会被学校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科研思路的变化与政治身份的变化有着莫大联系。
“刚回国的时候,我的科研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对国家的贡献不大。但做政协委员以后,在积极为国家科研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我也了解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始不断思考哪些课题是可以为国家发展真正做出贡献的,也在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科研选题设计。”邢新会这样回顾自己在那时的转折。
2003年以后,邢新会的科研陆续涉及生物化工、环境、能源、医药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面向农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在上海、山东的部分农村实施后,取得了积极效果。他研究的菌种经“神七”搭载后,诱变成功,相关产业的进程将得到进一步加速。目前,他还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在完成这些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同时,邢新会更把科研作为一个平台,为学生们的快速成长提供着机会。他从不简单地把课题任务“分块”分配给学生,而是从重大需求中抽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题感受科研的过程。“科研第一线的训练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将来学生做什么,方法论都是通用的。”在回国的第二年,邢新会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获得清华大学第五届“良师益友”称号。
做“志愿者”让学生收获更多
谈到科研和教学,邢新会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回到学生培养这个 “原点”。正如他回国的初衷———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更多中国学生。在回国的8年时间里,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求学条件。
2004年9月,清华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签订协议,开展联合硕士培养项目。拥有东工大留学和工作经历的邢新会成为项目总负责人。最初的两三年,邢新会的时间被这项没有任何报酬的额外工作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由于双方体制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很多问题都要邢新会先通过私人关系进行沟通,再拿到协议中进行讨论,既加速了项目进展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
邢新会之所以一直坚持参与这个项目,不仅因为他热情的性格,也源自他留学时的亲身感受。邢新会留学期间,正是日本国际化的黄金期,教育国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国际化培养了很多了解日本的“keyperson”。“学校对东工大的合作很重视。找到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以前,我用留学的方式了解日本,现在不需要那么久了,1年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对方的方法和视野。我愿意做一名‘志愿者’,让学生收获更多。”
虽然只是短暂的 1年,但这1年的学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进展。如何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如何请到年富力强的一线教师、如何保证回国后的科研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虑和反复调整。经过两年的不断磨合,2007年初,生命科学领域的子框架协议进行了更为合理的修订。这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的“母—子框架”协议模式的诞生,为后继合作以及此类国际合作提供了借鉴。
如今,“清华—东工大联合硕士培养项目”已经在相关学术领域颇有名气。走出国门的学生接触了尖端的研究领域,日本学生也在到清华的交流中感受到中国的魅力。一位联合培养的日本学生在就业时向公司提出了唯一一个要求:“请把我派驻到中国工作。”
受益的还不只是这些参与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协议基础上,邢新会每年组织双方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并开展两年一次的国际会议,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有机会接触顶级学术“大家”,开阔了视野。
参政议政 用责任为国家建言献策
和负责 “清华—东工大联合硕士培养项目”一样,邢新会之所以会被学校推荐为政协委员,与他强烈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虽然是一名无党派人士,但回国后他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党外人士建言献策活动中,“热情”“直率”是他留给工作人员的印象。
2003年3月,邢新会经历了参加两会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领证、第一次坐进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提交提案、第一次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小组发言中,邢新会虽然语调中透出一丝紧张,却直陈国家在审批科研项目方面的一些体制性弊端。在他参政议政的历程中,先后就农村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归国外籍华人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提案及建议,不仅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还不断思考着如何使归国人员能够安心工作,哪怕是归侨子女就学这样的 “小事”。
平时,他为归国教师提供自己的经验参考,将自己归国后迅速适应国内科研工作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在他眼中,大家因为“缘”而结识,又会形成一个“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和大家成为非常好的朋友———朋友间的帮助是相互传递的。
邢新会说:“老师要求学生有社会责任感,自己首先就要有责任感。愿意付出、投入的精神也是人品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