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凭借刻苦努力考上大学;他求学东瀛,博士二年级就被邀请留校任教,毕业后成为日本生物工程领域首位外籍文部省教官;他甘愿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他成功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工程”,成为国内生物工程界的领军人物,他就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
眼前的邢新会热情、开朗,灿烂的笑容如同三月明媚的阳光。他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忙着倒茶。
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邢新会静静讲述着他的似水年华,时光仿佛回溯到很久以前,回到了那个梦想起飞的地方……
父亲的离去使他坚强、成熟起来
邢新会生于河南偃师,与唐代高僧玄奘、北宋名相吕蒙正同乡。据邢新会回忆,小时候自己活泼好动,并不十分喜爱学习,反倒对河南的地方戏“曲剧”很感兴趣,也只有曲剧能让他安静下来。邢新会嗓门清亮,小小年纪唱起曲剧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其父甚至有过送他去剧团学戏的想法。时至今日,邢新会一直保留着这个爱好:紧张的工作之余,来几段婉转流畅的曲剧,怡情养性。
尽管平时学习并不太用功,但邢新会聪明伶俐,初三时努力了一把,竟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然而,仅过一年,邢新会就经历了人生之大恸——他的父亲不幸去世。这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邢新会一时不知所措,几欲退学。学校老师十分看重小新会的功底和天分,反复开导劝说,这才坚定了他继续学习的信念和决心。
父亲的离去使这位弱冠少年坚强、成熟起来。从此,邢新会不再贪恋玩耍,而是衣宵食旰,发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9月邢新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起初,邢新会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他一心想在数学或物理方面发展,不巧这两科在高考中发挥得并不理想。而他最不喜欢的化学,成绩却出奇的高,这才被录取到化学系。有大半年时间,邢新会一直为此郁郁寡欢。但即便如此,他的成绩依然是全系最好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神州大地百业待兴,处处洋溢着发展实业、建设国家的热诚,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课程的深入,邢新会也渐渐对这门曾令他头痛的学科产生了好感,尤其喜爱做实验。老师们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也深深地感染着他。
回顾那段经历,邢新会表示这是很好的人生磨炼,一方面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他意识到,把不喜欢的事情努力做好,并不容易,而如何将不喜欢的东西变得喜欢,更需要用心思考、认真学习。
东渡扶桑
邢新会对化学的兴趣日益浓厚,4年后,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成功考取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日语培训,邢新会于1986年10月东渡扶桑,就读于日本宇都宫大学,并获得日本政府最高奖学金。
在此期间,受一本生态学书的影响,邢新会萌生了学习生物学的想法,于是选择环境微生物技术作为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尽管在国内主攻的化学与生物学分属不同领域,但凭借非凡的努力,邢新会不仅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而且被推荐到日本最好的工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参加博士生面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国际知名极端微生物学家堀越先生。听完邢新会的陈述,堀越先生当场表示他来东工大没有问题。于是,邢新会如愿进入东工大攻读博士学位,主修当时新兴的生物化工专业。
冰心有言,“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话也成为邢新会东工大留学之际的贴切写照。由于从化学转向生物,加上硕士、博士又不在同一所大学,邢新会当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其时,他主要承担微生物培养方面的研究,这类实验需要天天观察、维护、测数据,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但求知若渴的邢新会并没有感到辛苦,而是沉浸在实验带来的乐趣之中。对科研的执著常常让他激情饱满,干劲十足。“他是个坚持梦想的人,为了梦想多辛苦也没关系。” 邢新会的学生闫桑田(清华大学化工系在读博士)如是评价自己的老师。经过一千多个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实验,邢新会终于如期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日本财团法人手岛工业教育基金团研究纪念奖(即日本的优秀博士论文)。
为人师后,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读博士时,除了做实验,邢新会还协助导师打理实验室。踏实认真、待人和善的他,把实验室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气氛也调节得和谐愉快,导师和实验室成员对此都非常认可。博士第2年,导师便向邢新会提出,请他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这让年轻的邢新会颇有些“受宠若惊”。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高校,外籍留学生是很难留校任教的,何况是享誉学术界的东京工业大学。邢新会起先一直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学术,导师的肯定为他指出了一条明路,这让他感到激动而兴奋。
就在这时,邢新会硕士就读的学校——日本宇都宫大学也向他发来邀请,请他回校任教。经过慎重思考,邢新会最终留在综合实力和科研水平更强的东京工业大学,担任该校生命理工学部助理教授,成为该专业第一位正式的外籍文部省教官。
为人师后,邢新会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他深知,科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自己要明白,还要正确指导学生。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邢新会便思考该怎么做,并把思路告诉学生。他十分乐于带着学生一起探索、钻研,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徜徉。热心的邢新会总是主动询问学生有没有困难,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位热心的中国老师,实验室常常充满快乐的空气。
在东工大任教期间,有一点邢新会感受最深,那就是东工大教师们长远的科研眼光。他们经常教导学生不要仅将视野局限在眼前,而要放眼30年、50年以后的研究。邢新会坦言,这一观点在当时难以理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事实上,很多深有价值的发现,往往起始于三五十年前的研究,等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基本的想法和思路已经出炉,再去转化为应用就水到渠成了。邢新会感慨地说,这一点对他日后的科研、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工大担任6年助理教授后,邢新会于1998年3月受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之邀,担任该校化工系讲师,后来又升为副教授,这也是外国人在该系成为正式讲师和副教授的首例。
十年寒窗苦,一朝学成报国恩
在日本工作期间,邢新会科研成绩斐然,先后完成日本文部省一般科研费项目5项、重点领域研究项目2项,财团的研究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
凭借邢新会的成就和能力,完全可以在日本学术界风生水起,获得理想的教授职位。然而,这位生于中原大地的汉子心里秉承的信念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学成报国恩,因此,回国的念头从没间断过,而且日趋强烈:“我是农村出来的子弟,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可能是对国家送我出国留学最好的回报。而且,回国可以做得更踏实一些,在国外无论我的科研做得如何好,脚下总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
恰在此时,清华大学启动了著名的“百名人才工程”,希望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从国内外引进人才,支持他们瞄准世界前沿,开展研究工作。凭借求学期间取得的成就和为国贡献的一腔热诚,2000年9月,邢新会顺利入选这一工程,并于次年8月回到祖国。
甫一回国,邢新会就受命在清华组建环境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实验室。他迅速进入角色,每天忘我工作。他的执著与激情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很快建立起来,较短时间内已经聚集了博士后4人,访问学者1人,博士生10人,硕士生6人,实验员1人,留学生2人,海外企业研究员1人,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实验室既承担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非常重视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都邀请邢新会前去做报告。谈及归国感受,邢新会表示,“虽然辛苦,但心里特别安稳、踏实,即使晚上工作到十二点,一点也不感觉累,国家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邢新会深知,学生是学术研究以至祖国建设的未来。为此,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邢新会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一流的大学应该如何培养、造就一流的学生。
邢新会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他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科研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邢新会把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交给学生们负责。平日里,他十分注重学生细节的训练,涉及讨论时的表述方法、PPT的制作方式和美观度等等。邢新会试图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教育,让学生感觉到科研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漫长过程。
邢新会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对他们的成长也倾注了很多心血。邢新会至今对当初东工大博士面试时堀越先生亲切的话语、温暖的笑容记忆犹新,他意识到,即使学问做得再好,别人再崇敬你,也应平易近人、保持高度热情。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邢新会的从教生涯。他教育学生的方式,一如和风细雨般温润,常常像朋友聊天那样与学生促膝谈心。在他看来:“聊天就像润滑剂,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这个意义说,面对面地传道授业是大学永远需要的。”他的博士生叶逢春至今记得邢新会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作为一名清华的学生,将来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物质条件,而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多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实事。”
在邢新会看来,为人师表就应该在培养学生时将好的理念传递给他们。而看到学生一代代成长起来,自己的理念慢慢实现,就成为他最大的幸福。
邢新会深受学生们喜爱,回国第2年他就获得清华大学第五届“良师益友”称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科研和教学之外,邢新会的视野仍然在不断扩大。2003年,邢新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担任政协委员对邢新会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刚回国的时候,我的科研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对国家的贡献不大。但做政协委员以后,在积极为国家科研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我也了解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始不断思考哪些课题是可以为国家发展真正作出贡献的,这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科研选题设计。”
除此之外,邢新会还积极履行委员职责,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邢新会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关注。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实行食品和餐饮企业义务报告制度,理顺消费者参与监管的渠道。针对科技创新,邢新会认为应该建立多尺度、多方位的人才评价体制,不能单凭发表论文的数量对学术成绩进行评价。在邢新会看来,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国家要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包容性强的科研氛围,这样愿意献身科研的年轻人才会越来越多,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国8年来,邢新会默默耕耘在祖国的科研、教学战线上,认真履行着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情满怀,有的是一如既往的执著,一如既往的勤奋,一如既往的奉献……他正用青春与热血奏响人生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