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院士在“合成生物学驱动天然产物创新的方向性思考” 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微生物天然药物的研发历程,认为其发展水平总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同步,接着提出天然产物深层次发展的动能有赖于与更多新兴学科的无缝交融。邓院士认为,合成生物学构成了应用代谢科学的高级技术集成,提出“代谢科学”是生命动能的核心驱动力和新一轮大科学计划的聚集点,展望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方面的广阔前景。
邓子新院士学术报告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冯雁教授在“酶分子进化:机遇与挑战” 的报告中首先阐述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重要应用价值,接着以所在团队的工作为例,提出通过定向设计、途径组装、底盘整合的策略完成酶的定向进化,展示了酶定向进化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冯雁教授学术报告现场
武汉大学王有为教授以维药莳萝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挥发油的抗真菌活性及其机制。王教授从发现莳萝子抗腐的现象开始,通过所在团队的科研经历讲述了科学问题的发现-科研选题的切入-科学研究的深入的一个完整科研过程。王教授还提出,塔里木盆地表面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地下还是一个咸水海洋和巨大的碳库,鼓励大家立足塔里木盆地资源,寻找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选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王有为教授做学术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赵斌教授在 “菌根--古老的菌植共生体” 的报告中介绍了菌根在促进植物营养吸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丛枝状菌根为例,详细介绍了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的过程,菌根真菌的生长繁殖特征及应用。
赵斌教授学术报告现场
四位专家的报告逻辑思维缜密,将一个个严肃的科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在座的师生分享,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参会者与专家们进行了互动交流,专家对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四位专家以大师的风范、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见解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文/夏占峰 摄/董红强)
邓子新,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农(医)药的高新技术研究,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定位,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非天然性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上海市(2004)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瑞典国王Baudiouin奖”(1997)等。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构成DNA的第六元素----硫”及“井冈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分别入选2005、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其中DNA硫修饰获评《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1990年以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1)、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993)、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2005)、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2006)、上海市劳动模范(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等。
冯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主要致力于分子酶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支持下,系统建立了重要工业酶(脂肪酶、蛋白酶及多糖水解酶等)基因资源库;结合酶学性质分析和晶体结构解析及,探讨了酶活性、稳定性及底物选择性的复杂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酶分子改造的研究工作,利用理性设计、定向进化及分子模拟等技术指导构建了酶功能(酶稳定性、催化活性及底物选择性等)明显改善的进化酶,揭示了酶分子进化历程,提高了酶适应度景观,为合成生物学催化元件设计及组装奠定了基础。现任《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刊物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有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兼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建立,中药材的地道性、质量稳定性与临床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中药、民族药的新资源与新用途,中药和民族药可食用资源的功能评价与开发利用,中药有效物质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等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对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其示范基地建设,厚朴、茯苓、黄连与荷叶等湖北地道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系列产品开发,绿绒蒿、印度獐牙菜和花锚等藏药植物传统功效评价以及莳萝子、菊苣子和新塔花等维药植物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共有23项专利分别获得中国、美国或英国专利授权,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Fungal Biology》、《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2014年ESI高被引论文3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赵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微生物学》主持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微生物生物学》主持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微生物学》主持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主讲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常务编委,《土壤学报》编委,《生物多样性》编委,《Mycorrhiza》、《FEMS Microbiol. Lett. 》特邀审稿人,中国微生物学会资源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两次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研究工作主要从事AM真菌与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共生信号传递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以及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等。先后20余次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作高级访问学者和开展合作研究;18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多次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主持承担国际、国内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