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药物都是机体的化学异物,为保证用药安全,应充分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生物转化,即药物的体内过程。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药的研究。
生物转化研究可发现新一代的先导化合物。经典的例子如prontosil发展成磺胺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转化规律还可指导新药的结构修饰,从而获得高效长效的下一代新药,例如从硝苯啶到络活喜,足可说明生物转化研究与新药开发的重要关系。
国际上大都要求必须对一类创新药的生物转化进行研究。我国“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1993)”没有写进去,这是为了照顾当时国内的具体情况,但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是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的。
我国的新药研究与开发,正处在从二类药的仿制进入一类创新药研制的转轨期;生物转化是创新药研究的必要项目,因此及时审视主客观条件,可有助于制订有关规划;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药物生物转化研究的现况,还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近10年来,国内发表的药物体内过程包括生物转化以及药代动力学的论文数约2 470篇,约为1949~1986年中西药论文总数的13.5倍,近5约占近10年论文总数的2/3,说明我国体内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似已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其中有关生物转化研究的论文只有27篇,则提示生物转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药物研究,特别是新药开发的瓶颈问题。
生物转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已从生物样本中代谢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四大光谱的结构鉴定等传统方法,推出微生物发酵法。其法先制备微生物的药物代谢产物,然后再与人体生物样本中的药物代谢产物进行核对,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能促进微量药物代谢产物的检出〔1,2〕。
药物代谢产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代谢物在体内生成的量及其生成速率,可正确判断生物转化的药理学意义。青蒿素经结构改造后可获得高效的蒿甲醚和蒿乙醚,经疗效、安全性和工艺流程等的全面分析后,我国决定先开发蒿甲醚;当时因缺乏专利保护,西方某国便乘机开发蒿乙醚,并在国际学术界到处宣传“蒿甲醚和蒿乙醚经体内代谢后,分别形成甲醇和乙醇;甲醇比乙醇毒性大,所以蒿乙醚较蒿甲醚更安全”等等。我们根据对蒿甲醚药物代谢产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一个疗程蒿甲醚所生成的甲醇量含量极微,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有力地批驳了错误的言论。所以,在体内形成药物代谢产物的新药,特别是药物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理与(或)毒理作用的情况下,除研究母药的药代动力学之外,还必须进行药物代谢产物的动力学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药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值得重视;特别是研究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遴选,更是刻不容缓。我国某研究机构,过去对药物代谢研究已有一定基础,由于人才流失以及个别领导负责人的决策失误,轻易撤消了药物代谢实验室的建制,现在想重建该实验室,则困难重重。又如,近10年来,我国生物样本分析的论文数以HPLC最多,共584篇,占全部论文数的23.6%;但未见LC-MS法的报道。鉴于我国已进口多台此种仪器,而且LC-MS技术对生物转化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因此举办LC-MS以及此类其他学习班,宜早日提上议事日程。此外,新药生物转化研究基地的建设,近期可把有基础的单位作为重点,但从长远来看,还应有一全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