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发布了一则报告——《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评估》。“通过这则报告,大家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实力大幅提升。”中信所副所长、报告主要负责人赵志耘说。
报告评价了自2002年以来,包括中国、印度、英国、美国等19个主要国家,在科学实力和科学影响力指标上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的科学实力排名第4,比2002年上升了3个名次。
赵志耘说,评估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主要看的是以下几个指标,一是科学潜力和科学实际能力,二是科学基础条件、科学投入、科学产出和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三是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国际权威科学大奖获奖人数。
报告认为,中国科学实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科学投入较大。一直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的总支出都不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近几年,已经逐渐增加到接近1.5%,在13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另外,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也是科学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在年均增长20%左右,截至2009年9月底,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了548万件,是1986年的80倍。
赵志耘指出,与日本、德国、英国相比,我国的科学实力还只是属于“潜力”型。目前许多理论上的科研成果已经完成,但有一大批被积压,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不到10%。也就是说,100个科研成果中,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不足10个。
不过,一些专家对中信所的科学实力评估结果表示质疑。
对于中信所的科学实力排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邱均平教授并不认同。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的科学实力,还远达不到第4名,有可能进入前10名,但至少排在西方7个发达国家之后。
邱均平说,国家虽然增加了科技投入,但科研投入经费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不够高,因为人均科研经费很少。“科研人员常常感觉经费不足,一些高校老师为拿到科研经费,不得不跑关系申请科研项目,而由于没钱购置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导致一些科研成果推迟甚至无法完成。”
比如2006年,西南大学成功研制“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榜首。然而,这样一个对家蚕产业带来大好机遇的科研成果,在进行应用转化时,却因为资金难以到位,迟迟不能产业化。
对中信所的科学实力评估方法,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段异兵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目前对科学实力的评价,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这次中信所另辟蹊径,用指标的形式来评估科学实力,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采取的指标是否全面、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段异兵认为,评估不应忽视科学“软实力”的指标,这包括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上,我国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不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缺乏鼓励创新、学术自由等氛围;运行上,行政干预学术的影响太大,一个小科长都会有很多人去争,埋头潜心于科研的人很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科学实力。”
“如果科学实力增强了,科学影响力也应该增强,但事实上,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不高。”邱均平说。中信所的报告结果也显示,我国的科学影响力不仅低于传统科学强国,甚至还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小国,仅排在第13位。对中国科学影响力的评估,主要是看获得国际权威科学大奖的情况、成为国际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数量、SCI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次数。
赵志耘说,科学影响力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获得国际权威科学大奖(诺贝尔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和泰勒环境成就奖)的科学家较多。例如,在1980~2008年,美国科学家获国际权威科学大奖的总人数,就达到了306.5人次。
而在同时期,我国获得国际权威科学大奖的人很少,只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04年度获沃尔夫农业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获得2002年度泰勒环境奖。此外,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科学组织中出任外籍院士的人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
邱均平认为,我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高,原因在于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在重复地做低层次、简单的研究工作,中国的基础研究缺少原始性创新成果。
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技人员在国际上热门领域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很少。”邱均平说。
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影响力。赵志耘说,世界上基础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几个,中国已成为其中之一,这主要反映在,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的国际论文,其数量增长迅速。但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鲜有中国科学家参与。
赵志耘也坦言,当前很多重要的研究领域仍然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而我国科学家的基础研究,总体上还属于跟踪、积累到酝酿突破的阶段,原始创新的研究较少,有分量的成果也十分有限,这造成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高。
“中国科学影响力低是中国科研质量不高的反映,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技术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我国的技术研究只能跟随模仿国外或者从国外引进技术,从而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对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赵志耘说。
邱均平认为,提高中国科学的影响力,需要改善科研评价体系,把创新性摆在首要位置,尽快落实高校“教授治校”,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