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即将迎来87岁生日的闵恩泽老人而言,“新能源”的“新”不在于“新旧”,而在于“创新”。
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前,国内的大众媒体和普通百姓并不了解闵恩泽,闵恩泽一路走来,也给不同的人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
在明知闵恩泽签往香港是“借道回国”,仍不放弃说服努力的美国签证官眼中,20世纪50年代的闵恩泽是个沉默但坚定的“顽固”的人;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独臂将军余秋里的回忆录中,20世纪60年代的闵恩泽“吃在车间、睡在办公室,和工人一起爬装置、钻高温干燥箱,一心埋头搞研究、搞攻关”,是个实践型的科技帅才;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闵恩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是个“在下班路上的闲聊中也能灵感忽现”的大科学家;
而在今天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新能源研发领域,闵恩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更是一个谜。
耄耋之年再次“领先世界”
中国人每年消耗掉2250万吨食用油,其中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但只要回收得当,再经过几个小时的化学反应,就可以变成清洁、无污染的动力能源。这个产业还能消除“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巨大社会隐患,直接保护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这一领先世界、化害为利的科研成果,正是由闵恩泽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完成的“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
像美国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对从可再生的碳水化合物中提取柴油、汽油形成新的生物质能源燃料,来代替不可再生的碳氢化合物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非常热衷,每年投入的研发与产业启动资金仅在军费之下,且计划在2020年用30%的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
2009年,中国全年消费6704.9万吨汽油和1.39亿吨柴油,每年石油进口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还要进口以千万吨计的油料作物和大量植物成品油。出于对粮食安全和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考虑,闵恩泽认为,我国生物柴油采用可食用的植物油是不可行的。但我国也不缺乏生物柴油的原料,如废弃油脂(餐饮废油、酸化油、废动物油)。由于原料来源途径多,品质差别大,闵恩泽自然想到了开发适合劣质和多种来源原料的技术。
专题研究组成立了,闵恩泽的夫人陆婉珍院士发现丈夫又开始经常半夜两三点兴奋不已,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写字台前长考疾书。在大量实验和学术思考之上,闵恩泽领导的团队成功开发了“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在劣质和多种来源原料炼油的技术领域领先世界。该工艺于2008年在海南省建成工业示范装置,并已投入生产,B-5生物柴油已在海南的加油站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