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圣第在微生物工程实验室。 范圣第供图
1月6日,在“国家民委第四届突出贡献专家表彰会”上,大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大连民院”)原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范圣第接过了“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证书。这种场景对于62岁的范圣第来说并不少见,作为生物工程学方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凭借众多的科研成果获过诸多荣誉。不过,这次的获奖却被他称为是“最舍不得放下的”一个。
“民族院校需要不可替代的科研成果”
范圣第曾有过11年的出国留学生涯。留日期间,他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1篇,出版51万字的译著1部,申请日本专利1项,他撰写的博士论文“维生素B12模型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及相关的碳骨架重排反应”中,对人工酶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
此后,他又到美国波士顿大学化学工程系做博士后。由于在开发新型抗癌试剂方面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并在人工酶、工具酶以及抗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获得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馆区“优秀留学人员”称号。
1993年,他怀揣着为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心愿回国,立志要教书育人。正巧当时东北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前身)正在招生办学,注定与民族工作结下一辈子缘分的范圣第选择了这里。
我国的民族院校在众多高校的排名中并不靠前,范圣第的选择被视为是“下策”,但范圣第并不后悔,因为对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民族院校是他们的第一甚至是唯一选择。
曾担任大连民院副院长的范圣第,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对民族院校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在他看来,民族学校社会地位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民族院校的知名度,让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院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他联合学校党委班子一起谋划了强校策略。
凭借自己在国外留学多年的经历体验,范圣第提出,民族院校要以不可替代的科研成果来证明自身实力,提升知名度,要在学科的设置上敢于尝试和挑战新型学科。
如今的大连民院,已开设有化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命科学学院,曾获得过教育部一类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生物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与辽宁省生物工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生物工程示范性专业等荣誉称号。
“不求轰轰烈烈,只愿脚踏实地”
范圣第常对学生说,“做事和做人一样,要脚踏实地。”
多年来,范圣第和他的学生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情感。他说:“我很喜欢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很纯朴、很真实。”当众人都在关注光鲜外表时,他却更在意学生对真理所怀的热诚之心。
担任大连民院副院长后,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做了一系列“踏实的事”:增加课内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生物技术产业化;推行电化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
范圣第所管理的生命科学学院“教风好、学风正”是全校的共识。他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该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明确了研究方向,整合人才梯队,实现了科研新突破;他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输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提高、读取更高学位,为学校的发展壮大铺设稳固的人才基础;为了提高大连民院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他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前来考察,创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在他的带领下,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成为大连民院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范圣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科研学者。工作期间,他累计发表SCI收录科研文章34篇,出版科学著作4部、译著1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事部、国家民委重点项目4项。他先后获得国家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生物工程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并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事部优秀留学归国人才,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今年,当他获得了“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殊荣时,他说这是他最珍惜的,因为这张奖状是他青春、情感与智慧的见证。如今已是退休年龄的范圣第,对自己过去的成绩看得很淡,他更关注的是民族院校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未来。他殷切期盼每一个报考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