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信生物技术公司在北京的办公地点坐落于海淀区上地信息路,是个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建筑物内部的丹麦艺术元素和庭院中的山石流水、花木游鱼,尽显中西合璧的风格。
“为什么选在这里建址?就是看中这里是中科院的中心,是高等院校云集的地方,我们希望更好地吸引人才。”诺维信中国研发高级总监吴文平说。他自1997年从英国回到中国,参与创建了诺维信在中国的研发中心。
今年是诺维信中国研发中心成立20周年。作为首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外资生物技术企业,他们多年来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及本土企业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面向中国的研发
总部位于丹麦的诺维信公司,主要致力于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业务,截至2016年,其在全球工业用酶制剂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8%。
相对于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酶制剂领域,微生物领域的研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增长点。吴文平告诉记者,在美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从微生物参与的生态农业中直接获益,而在中国,这条路才刚刚起步。在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面前,充分利用地球现存的有限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微生物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选择。
吴文平介绍说,面向产业形势和现实需求,诺维信围绕酶制剂和微生物的应用潜力,布局了三足鼎立的业务板块,并且设置了各自的应用研发部门:家居护理和技术工业,涉及酶制剂在洗涤剂行业等工业领域的应用;食品和饮料行业,例如用酶制剂提高食品加工的效率;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包括动物营养和保健、秸秆转化燃料等。
每年,诺维信都会把营业收入的13%到14%投入到研发之中。而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自然也瞄准了中国市场对酶和微生物产业的巨大需求潜力。“几年前,我们与客户分享可持续发展理念时,还很难得到理解。但现在,在中国的客户会主动与我们讨论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对环境的影响。”诺维信公司亚太区总裁戴彤说,“这些年,我们一直注重本地客户的需求变化,驱动与本地相关的创新,希望这些努力能够带动诺维信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协助培养人才
“诺维信的开放创新,一方面是和国内优秀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协助培养在读研究生,把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转移到这些高校和研究所去。”吴文平说。
吴文平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杏忠是多年的老相识。上世纪90年代末,生物科学领域出现了很多重大革新,基因测序、蛋白质分析等技术纷纷涌现,深刻地改变了整个学科的研究环境。国内众多科研人员也开始认真思考课题组的转型升级。研究传统真菌分类学的刘杏忠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当时,刘杏忠的课题组在研究一种奇妙的真菌,它们能产生独特的环状结构,捕捉过路的线虫,并且利用分泌出的黏蛋白将其牢牢困住。吴文平意识到这一发现可能蕴藏着很大的技术经济价值,于是决定与他们开展合作。
刘杏忠课题组派一名博士生带着他们的菌株来到诺维信,利用公司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做了两年多的实验。这个学生完成课题回到研究所后,就在课题组里建立了蛋白纯化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设备体系,帮助实验室较早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2001年,国家批准了第一批外资企业所设的博士后工作站,诺维信名列其间;2015年,中科院将诺维信作为挂牌的硕士培训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课程、讲座和实习机会。
不少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江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研究生,在经过这样的企业联合培养后,毕业来到诺维信工作,成为公司的主力研发人员。近几年,诺维信也开始从海外引进人才,进一步拓宽了招才引凤的渠道。
服务中国企业
诺维信非常珍视中国市场,因此积极致力于同中国客户一起,发掘符合中国需求的应用项目,共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多年来,诺维信一直和中国企业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洗涤剂行业的立白、纳爱斯、蓝月亮;淀粉糖工业的梅花、中粮等,都是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
2014年,诺维信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山东大学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酵母菌株。这一菌株将生物质转化为酒精的效率,目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诺维信由此和中粮集团开展了一项合作,将这个菌株运用在他们的秸秆发酵过程中,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先进生物能源开发开辟了一条新路。
面对水污染,在现有污水处理系统难以满足排放要求时,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可能是一种非常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大约从两年前开始,诺维信就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这些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将走入更多中国企业。
“在类似这样的合作项目中,我们为企业带去了一些良好的问题解决途径,帮助他们达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目的,而我们自己也同时受益。” 戴彤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0-12 第7版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