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和酶学性质研究
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的肠道分泌液中、某些豆类植物(如长角豆、瓜儿豆等)发芽的种子中以及天南星科植物魔芋萌发的球茎中都发现了β-甘露聚糖酶酶活的存在。而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则是饲用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各种微生物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和所产酶活性的高低、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以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等均有所不同。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提取方便以及比动植物来源的有更广的作用pH 值、温度范围和底物专一性等显着特点,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酵母、木霉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等产的β-甘露聚糖酶等研究的较多,表1中列出了部分微生物产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酶学特性。
目前,已有许多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获得了纯化,如田新玉(1993)首先报道了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N16- 5 产生的3 种胞外碱性β-甘露聚糖酶。杨文博(1995)、余红英(2003)、吴襟(2000)分别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ienoformis NK- 27产生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SA-22产生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诺卡氏菌形放线菌Nocardioform actinomycetes NA3- 540C 产生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作了报道。在真菌方面,田亚平(1998)、王和平(2003)分别就黑曲霉WX- 96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里氏木酶RutC-30 所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进行了酶纯化和性质研究。国外Ademark (1998) 和Yosida(1997)分别报道了黑曲霉、环状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不同微生物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最适反应pH、等电点、最适反应温度、酶动力学常数、底物专一性等都有一定的差异。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小的只有22 kDa,大的可以达到162 kDa,相差十分悬殊,但大部分在30 kDa~55 kDa。
真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范围偏酸,一般在pH 4.0~5.5之间,最适反应温度一般在55℃~75℃。如1990年Johnson K G研究的里氏木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65 ℃;李江华等研究的黑曲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35℃。细菌和放线菌来源的甘露聚糖酶最适作用pH却常为中性或者偏碱性,最适反应温度为45℃~70℃。细菌中,研究最多的是芽孢杆菌,除嗜碱芽孢杆菌高至pH 9.0以上之外,最适反应pH多为5.5~7.0。马建华等研究的枯草芽孢杆菌最佳反应pH为6.4,最适反应温度为50℃。总之,真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作用偏酸性,而细菌和放线菌产β-甘露聚糖酶作用的pH近中性或偏碱性,且稳定性较好。单胃动物饲料中使用的β-甘露聚糖酶要求是酸性的,国内外对来源于不同菌种的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有所报道,但多集中在碱性和中性β-甘露聚糖酶方面,而关于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国内很少有报道,因此,对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及进行工业化推广将在饲料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以开发生产酶活性高、适应性强的微生物菌种。β-甘露聚糖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快,到目前为止有Rhodothermus marinus(Politz等,2000)、Dictyoglomus thermophilum Rt46B1(Gibbs等,1999)、Aspergillus aculeatus(Christgau 等,1994)、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Ethier等,1998)、西红柿种子(Bewley 等,1997)等多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先后被克隆和表达,这些为开发新的、能满足饲料工业需要的产酶菌提供了条件。